海量资讯 定时更新

安徽商网新闻动态,为您提供最前沿、最专业的公司及行业技术资讯和技术分析。

亳州市:2023年度优化营商环境 “十大典型案例”

发布时间:2024-03-18 09:05:34来源:亳州市营商环境办 浏览次数:356

为充分发挥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模范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亳州市全市高质量发展,亳州市政府办公室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征集评选活动。经初评推荐、线上投票、专家评审等程序确定最终上榜名单。

亳州市政府要求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学习宣传推广典型案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共同创造更多引领性强、感受度高、可复制可推广的“亳州经验”,实现更多工作“皖北走前列、全省靠前站、全国有位置”,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实施“六一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亳州注入强劲动力。

案例1

“满薪满益”护民利企营商环境“亳”勃生机

一、工作背景

劳动关系是否和谐,关乎广大职工和企业的切身利益,关乎优化营商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2023年3月,亳州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将“满薪满益”和谐劳动关系品牌创建列为全市改革突破点。2024年1月,市政府工作报告将加强“满薪满益”服务平台应用列为2024年全市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任务。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亳州市人社局创新打造“满薪满益”服务平台,以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为切口,将劳动关系的建立、运行、监督和调处全过程纳入数字化轨道,着力解决劳动关系领域的一类问题,接续“退休一次办”“无感互认”改革,全力创建人社领域数字化改革“新品牌”。

二、主要做法

(一)数据汇聚,“自动化”监测预警。“满薪满益”服务平台跨业务汇集劳动监察、调解仲裁、社会保险等人社系统数据,跨部门汇集住建、税务、市场监管、招投标、司法、供水供电等7家单位和10家银行相关数据,跨层级与“安徽省智慧监管平台”“住建项目监管系统”等多个省级平台互联互通,实时获取全领域数据,为劳动关系治理决策提供依据。一是工资支付数字化监管。以解决工程建设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为切口,在监测预警模型中设置34条预警参数,依据不同情况,平台自动提示红橙黄三级隐患预警,实现了人社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对全市在建工程项目工资支付的数字化监管。二是劳动关系状况实时查询。依托领取社保待遇和惠民政策补助资格认证“无感互认”改革建立的网格,通过设立地理信息关键字,平台将用人单位自动分配到相应网格中。网格负责人实时进行用人单位信息采集,任何区域、载体的用人单位数、就业人数、发案情况、群体性劳资纠纷隐患情况、和谐指数测评情况、行业分布情况等都可以同步呈现和更新。通过平台可查询任意一个用人单位、网格、区域和行业当前劳动关系状况和历史信息。三是风险隐患预测预警。平台对汇集数据进行解构、聚合、统计,自动抓取企业一个月内职工减少数量、职工咨询投诉次数等影响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数据,达到警戒值时,平台自动发出预警并推送至网格负责人、劳动监察机构负责人,以便及时排查化解。

(二)问题导向,“一体化”办理业务。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梳理企业和劳动者需求,逐步推进劳动关系全部业务在线办理,探索推动招工用工、技能提升、人才服务、社会保险等其他涉企人社服务事项个性化在线办理。一是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农民工通过平台可与用人单位签订电子合同、确认工资标准、出工量(计件量)、月应发实发工资,实现人清、钱清,最大限度减少结算纠纷。优化升级工资发放接口,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民工工资跨行发放。二是签订电子劳动合同。依托“安徽省电子劳动合同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劳动合同的签订、变更、续订、解除等全过程网上办、掌上办。劳动合同审核进展与反馈意见可实时掌握,方便企业的同时也充分保障了职工的合法权益。三是提升政务服务质效。平台集成“六进三送”“两问需、两清单”等人社政策宣传渠道,“退休一次办”、社保参保缴费等人社业务线上办理渠道,“办不成事”投诉、政企沟通恳谈会预约等人社诉求反映渠道,助力解决企业和群众关注的人社领域“大小事”。

(三)人才画像,“生态化”拓展应用。通过对劳动关系的全过程数字化管理,“满薪满益”平台将逐步完成对全市用人单位、劳动者的信息采集、实时更新,进而用数据为企业描好人才“画像”,彻底解决亳州市人才存量、缺口、流失、流向等人才“家底”不精准、不全面问题,推动人才与产业发展互融互促。一是形成人才画像。通过对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信息更新,平台对劳动者学历、毕业学校及专业等信息数据进行采集,实时呈现职工人才的多维度数字画像。二是掌握人才流向。通过对企业用工规模、人才学历、职工年龄结构变化等特定信息的监测,了解每个行业人才的积累与流动。三是完善人才服务。通过数据的不断积累,亳州市人才行业分布、流动分析等产业发展亟需的人才数据将在“满薪满益”平台实时呈现。通过平台可以了解亳州市产业人才注入趋势、流失情况及原因等动态情况,进而研判行业发展趋势,为制定和实施人才引进政策提供参考。

三、工作成效

截至目前,亳州市劳动关系全过程、全覆盖、全领域数字化运行的“满薪满益”综合服务平台已初步建成。“满薪满益”和谐劳动关系品牌创建,获评全国首届法治时代创新论坛“2023年行政执法创新案例”、安徽省“一支部一品牌”百优党建案例(亳州市唯一入选案例)、亳州市普法依法治理入围案例,《人民网》《光明日报》《中国劳动保障报》《安徽日报》等媒体多次宣传推介。平台已注册用户2948个,其中企业用户2590个,签订电子劳动合同4.75万人。依据平台监测预警,累计监管工程项目549个,下发告知函47份、整改通知单29份,受理欠薪投诉1360件,追讨欠薪3876.13万元,服务农民工26.64万人次,发放农民工工资6.82亿元。依托平台功能拓展,开展“2+N”求职用工对接招聘会1099场、累计服务企业20.5万家、发布岗位99.43万个,“三公里”就业圈入住企业1.55万家、发布岗位3.34万个,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1.11亿元,发放中小微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社保补贴100.2万元,“退休一次办”高效便捷服务惠及市场主体1.79万户,收集企业和群众“办不成事”诉求782件并全部办结。随着平台应用的进一步拓展,亳州市“企业全覆盖、业务全领域、用工全链条”的和谐劳动关系体系正在加快构建,影响和谐劳动关系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正在加速破解,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不断激发,创新创业动能持续释放。

案例2

“硬措施”优化营商“软环境”,“亳安码”助力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

一、工作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优化营商环境作出重要指示,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2023年,亳州市检察机关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和最高检、省检察院有关决策部署,以《安徽省政法机关依法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工作方案》为牵引,立足职能,担当作为,联合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市中院、市司法局等四部门聚焦审前羁押率高、非羁押人员监管难等问题,创新推出“亳安码”小程序,打造“数字赋能,公检法司协同”的新型监管模式,实现对非羁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社区矫正人员的可视化实时监控、社会危险性评价,切实解决企业家“外出”需求,为营造亳州市法治化营商环境,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亳州作出了检察贡献。

二、主要做法

(一)数字赋能,线上执法高效便捷

一是实现精准定位。在被监管人手机上安装“亳安码”APP,利用GPS定位等方式,全方位、全时段监控被监管人的移动路径。同时被监管人按规定通过手机人脸识别、真人检测报到确定身份,防止人机分离。

二是实现智慧办案。监管单位通过向被监管人发布打卡任务、推送传讯通知等方式,线上履行监管、告知、传讯等职责,被监管人在线完成外出请假、信息变更、情况报告等法定要求,方便监管单位、非羁押人员及相关人员高效、便捷履行诉讼程序。

三是实现实时监管。根据被监管人犯罪情节,在地图上绘制虚拟电子围栏,框定被监管人活动范围和禁入区域。被监管人离开特定活动范围或进入禁止活动范围的,立即启动自动报警、自动记录。

(二)多方联动,监督管控信息共享

一是数据信息互通可查。办案部门通过系统登录管理端口既可查看上一环节强制措施适用情况,也可在其职权范围内设定具体案件的强制措施、执行期限,以增强各诉讼环节衔接紧密性,实现对非羁押人员的全流程动态监管。

二是分析研判同步监督。系统自动对被监管人的监管执行情况进行评分考核,按照风险等级呈现“绿、黄、红”三级监管码,指导监管单位精准落实“飞行打卡、上门巡视、抓捕收监”等动态监管手段。

三是表现评分综合运用。依据被监管人执行全过程的守规服诉情况,系统自动生成客观、连贯的数据记录和调查报告,为评估非羁押人员社会危险性提供参考,指导司法机关依法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缓刑及决定收监执行等。

(三)创新驱动,全面提升治理水平

一是节约社会管理成本。“亳安码”可有效缓解非羁押人员、社区矫正人员大量增多与监管力量不足、监管难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由“一人监管一群人”转变为“数字监管一群人”。

二是提升平安建设数字化水平。通过对被监管群体数据分析,监管码颜色情况碰撞,准确评估被监管对象社会危险性,指导司法机关开展多层次精细化监督,确保被监管人在必要的管控下回归正常生产生活。

三是助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围绕亳州市“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需求,针对涉案人员商务外出频繁,且行程相对固定在长三角、中药产地等特殊范围,设置个性化电子围栏,被监管人通过线上提交申请,获批后监管范围、措施自动更改,方便被监管人跨省、市往来经营,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司法保障。

三、工作成效

亳州市检察机关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及最高检“民营企业司法保护专项行动”部署,坚持能动履职,依法平等保护市场主体,助力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自“亳安码”试运行以来,全市检察机关建议变更涉企人员强制措施44人,并已实现对7000余名非羁押人员进行线上监管。

案例3

创新实施“一键申报” 推进政务服务“极简化”

一、工作背景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的指导意见》(国发〔2022〕5号)指出“推动实现政府部门核发的材料一律免于提交,能够提供电子证照的一律免于提交实体证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运行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办函〔2022〕92号)指出“打造无需人工填写、无需人工审核的智能申报审批模式,推动实现高频服务事项‘秒报’、‘秒批’。”为解决企业群众办事申请材料多、填写不规范、反复被驳回和部门核验难、审批效率低等问题,市数据资源局创新开展“一键申报”改革,推进政务服务极简化,推动实现企业群众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持续优化政务服务营商环境。

二、主要做法

(一)一键申报,材料零提交。将3177个可实现“一键申报”事项,分为表单开发类、数据调取类、“四电”应用类、综合类进行数字化改造,实现企业群众不需要提交任何材料即可完成事项申报。表单开发免提交。将申请表、情况说明、承诺书、委托书等需要群众自行编写的材料,改造为固定模板的网页表单,让群众在线填报,不需要再上传材料。截至目前,共改造表单开发类材料1990个。数据调取免填报。在申报前台,针对需要群众手动填写的部分内容,通过改造对接数据接口,以数据调取代替群众手动填报,解决群众手动填报材料的问题;在审批后台,通过政务数据一键核查,帮助审批人员快速核验群众填报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提升审批效率。截至目前,共改造数据调取类材料5441个。“四电”应用免跑腿。制作500类4485万个电子证照,备案10463枚电子印章,上线电子云签功能,归集109类510.99万份电子档案材料,推进能够关联电子证照的事项一律免于提交实体证照,能够电子签章的事项一律免于提交纸质签字材料,能够电子印章审批的事项一律免于线下盖章审批,能够生成电子档案的事项一律免于纸质存档,让群众不需要再前往现场签字签名、提交实体证照。同时,针对材料复杂的事项,综合运用表单开发、数据调取、“四电”应用等多种方式,实现群众办事“材料零提交”,减少了因材料错误导致的办件反复被驳回现象,办件平均驳回率由0.82%降低到0.05%。

(二)一键核查,审批零风险。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推进审批流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实现审批服务更加安全高效。智能化审批。上线证件助手、一键核查等数据辅助功能,以数据一键核查赋能人工核验审批,避免了人工核查容易出错的风险,大幅提高审批效率,平均审批时间由3至5天压缩至4小时以内。跨部门协查。上线跨部门证明协查功能,建立证明协查机制,对于确需进行核验协查的证明性材料,通过部门间的线上核查实现证明性材料免提交,无需企业群众“跑断腿”开证明。截至目前,已在政务服务网上线1634个数据核查服务。

(三)一键直达,服务零距离。充分运用大数据手段改造政府服务模式,强力支撑申报审批服务一键直达企业群众,让企业群众享受零距离办事服务。同时,数据核查减少了关系审批、人情办事、暗箱操作、“吃拿卡要”、反复驳回等现象,进一步压缩了权力设租寻租空间。数据服务一键办。汇集350个国家级、1099个省级数据接口和本地4435类114.34亿条数据,安徽政务服务网亳州分厅累计调用数据接口6845.1万次、累计数据交换2.73亿条,为一键填报、一键核查提供坚实数据支撑,助力实现企业群众一键办事。专区服务一站办。依托安徽政务服务网亳州分厅,建设“一键申报”极简服务专区,集中展示“一键申报”事项,为企业群众提供统一申报入口,实现3177个“一键申报”事项一站式办理。

三、工作成效

通过实施政务服务“一键申报”,以数据调取、电子证照、电子表单、电子签章“一键申报”代替企业群众提交纸质表格、实体证照、现场签章,以数据“一键核查”赋能人工核验审批,以数据“一键直达”推进政务服务零距离,实现了政务服务办理零材料、群众零跑腿、审批零风险、寻租零空间,推进政务服务“极简化”,企业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显著提升,政务服务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截至目前,亳州市已实现市县两级3177个政务服务事项“一键申报”,占市县有权限改造事项的60.1%。2023年,通过“一键申报”方式为企业群众办理申请34.4万件。“一键申报”改革做法先后被人民日报、人民网、光明日报等媒体宣传报道,并入选《安徽省积极申请国家部委数据赋能基层业务应用案例集》、2022年度安徽省信息化十件大事优秀项目和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办公室《电子政务工作简报》(政务数据共享工作专刊2023年第3期)。

案例4

“助保贷”惠民新策助力困难群众参保缴费

一、工作背景

亳州市税务局调研发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城乡居保)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偏低。不少群众有提高参保缴费金额、增加养老保险待遇的意愿,但受资金紧张、缴费能力不足的限制,难以享受较高的养老金待遇。亳州市税务局会同市人社局多次研讨、调研,于2023年5月推出“助保贷”业务,群众自愿贷款补缴城乡居保,补缴增加个人账户余额相应增加养老金,群众再以增加的养老金逐步偿还贷款。“助保贷”在亳州试点8个月以来,已发放助保贷款6557.88万元,814名群众受益提高了养老金待遇。

二、主要做法

(一)流程简便。群众在即将年满60周岁,可以办理城乡居保退休的前一个月申请“助保贷”。首先由群众自愿向人社部门申请补缴城乡居保,人社部门审核同意后将补缴信息发送税务部门和合作商业银行,并将补缴前后养老金差异测算情况告知群众本人。群众前往银行申请助保贷款,资金通过税务部门委托代征系统征缴入库。办理“助保贷”的次月,群众开始享受养老金待遇。办理过程整合了补缴登记、贷款授信、贷款发放、费款征缴、权益记账等多个办事环节,群众只需前往商业银行一次,就能完成从贷款到缴费的全部事项。

(二)门槛放低。针对“助保贷”办理群众年龄大、经济状况不佳的现实困难,“助保贷”确立“门槛放低”的原则,除征信黑名单等特殊情形外,银行对群众的征信状况、年龄等条件不做额外要求,也不需要群众提供任何担保,帮助更多缴费人便捷快速获取助保贷款。

(三)风险可控。银行发放贷款资金时,通过税务部门委托代征系统将费款直接征缴入库,实现“一窗式”办理贷款和缴费,确保助保贷款不被挪用。群众办理“助保贷”无需承担信用风险,如借款人在还清贷款前意外死亡的,原贷款缴费的个人账户储存额优先用于偿还剩余贷款,不足偿还部分由银行直接核销,不会给继承人增加额外负担。

(四)受益可观。目前“助保贷”年利率低至3%,低息资金给群众提供了较为可观的受益。以第一位享受“助保贷”的群众赵先生为例,其退休后每月领取养老金783元,比低档缴费时多领619元,扣除还贷610元,每月净增9元。贷款13年左右还清,73周岁后赵先生的养老金净增619元。

三、工作成效

(一)城乡群众得到实惠,参保热情更积极。“助保贷”发放资金,既可用于城乡居保新参保群众全额补缴,也可用于已办理低档次缴费参保群众提档补缴,无需额外担保、资金成本极低,对群众来说“百利无一害”。办理“助保贷”,参保群众的养老金由一百多元提高到七八百元,能够保障基本生活开支。

(二)城乡居保扩面提档,筹措渠道更宽广。“助保贷”业务第一次将普惠金融与城乡居保相结合,创造性地通过贷款缴费方式将信贷资金注入社保基金,为社保基金引入“一条新的活水”。按照“助保贷”目前每月办理人数估算,2024年“助保贷”业务将为亳州市城乡居保基金增加数亿元缴费收入。

(三)子女赡养负担减轻,民生底线更牢固。办理“助保贷”的群众进入高龄、贷款全部还款后,即可全额享受增长的养老金。高龄老人养老金待遇的增加,降低了社会福利托底群体人数,减轻了高龄老人子女的赡养负担,有利于更好托住民生底线。以第一位享受“助保贷”的居民为例,赵先生73周岁后,养老金净收入将提高619元,达到783元,加上医保兜底,子女负担大大减轻。

(四)困难群众增收致富,乡村振兴更添力。“助保贷”虽然专款专用于缴纳社会保险费,但一些困难群众获得贷款后,也就能够腾出自有资金发展生产经营,实质上开拓出普惠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和防止脱贫人口返贫的新路,助力了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和乡村振兴实施。亳州市每年城乡居民退休人员约5万人,如果能够有30%困难群众办理“助保贷”,每年能够帮助1.5万困难群众的生活生产。

案例5

数据赋能、协同创新、智慧管理 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

一、工作背景

2019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以更好更快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为导向,全面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

2023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的通知》指出“加快推进房屋建筑和城市基础设施等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进一步提升审批服务效能,更好满足企业和群众办事需求,加快项目落地”。

2023年12月,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提出,强化科技驱动,加快推动“数字住建”落地实施。市住建局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持续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加强工程建设领域相关信息系统数据共享、互联互通、业务协同,构建以大系统共治、大数据慧治、大服务惠企惠民为核心的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体系。

二、主要做法

(一)构建系统布局,提早谋划“快行动”。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事项“一网通办”。基于现有信息资源,做到“应进必进”,整合建设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各有关部门和市、县(区)两级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制度框架和信息数据平台,落实一张蓝图、一个系统、一套表单、一个窗口、一套机制。实现统一受理、并联审批、实时流转、跟踪督办、信息共享,现已实现申请材料“零纸质”、办理过程“零跑腿”、企业办事“零见面”和电子证照全覆盖、审批部门全覆盖、项目类型全覆盖的“三零三覆盖”目标。

(二)打通数据孤岛,整合资源“成效高”。工程审批系统已与省投资在线监管平台、省工程建设项目监管系统、不动产登记系统、多测合一系统、政务网办件库、皖事通APP等16个系统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依托政务大数据资源,加大数据信息的共享及应用力度,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事项“一网通办”。“多规合一”,推行前期策划。依托“多规合一”业务协同管理平台,建立以发改、自然资源、水利、生态环境等部门为主、多部门协同的项目生成机制,“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平台策划生成的项目信息及前期意见实时共享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系统,审批过程中可实时调取项目前期意见,辅助审批。截至目前,通过“多规合一”务协同平台产生的项目有458个,产生的前期策划意见数量1237条。“多规合一”,整合测绘事项。整合地籍测绘、建设工程规划竣工测绘、房屋建筑竣工面积测绘等测绘事项,推进“多测合一”,实现“一次委托、统一测绘、成果共享”。联合图审,搭建联审系统。由自然资源部门将设计方案在线上通过并联的方式,征集各部门意见,实行超时默认。将消防、人防、技防等技术审查合并为“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在施工许可阶段,审查机构可同步开展技术审查,联合审图率100%。

(三)创建智慧监管,数字管理“再发力”。强化过程监管和服务,基于已有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拓展建设“亳州市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审批和智慧监管平台”,有效监督各方责任主体认真履行职责。建立工改平台全过程智慧监管系统。基于云平台一张网,构建“123+N”的系统建设目标,打通了全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的数据链条,同时为工程建设项目行业涉及的各个主管部门事中事后监管提供相互协同监管平台。建立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信用信息系统。与“信用亳州”平台打通信息数据,完善申请人信用记录,将失信行为纳入系统及全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构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联合惩戒机制。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一盘棋”。优化调整系统数据归集上报、全过程“一套图”闭环管理等工作,让制度改革与系统完善同步推进,实现全流程无纸化报建审批,升级系统数据实时精准上报,工程建设项目图纸全过程数字化管理,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应用。

三、工作成效

亳州市以工程进度为主线,不断优化已建成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通过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办理时限,将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时间由改革前308个工作日减至46个工作日,缩减85.1%;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时间由改革前245个工作日减至36个工作日,缩减85.3%。带方案出让工业项目和社会投资简易低风险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系统性地开展数据资源目录的整理、数据标准建设和资源的构建,汇集16家部门的数据,涵盖全市基础地理数据、多规成果、部门规划、测绘成果、中介服务数据、项目审批监管数据等,给市、县(区)级共计70多个部门、49家测绘单位、14家施工图审查机构以及建设单位提供数据服务,同时打通与国家、省、市、县(区)四级相关系统16个,实现工程建设项目业务全流程在线协同办理,提升了工程建设项目的审批效率。

2023年全市通过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办理各类事项审批业务53756件,服务建设项目1668个,市场主体满意率100%。2023年10月,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推荐,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评选,亳州市成功入选住房城乡建设部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改革试点城市。2023年营商环境办理建筑许可指标考核位居全省第3位,亳州市并被省住建厅推荐为全省标杆城市。

案例6

推改革之举、行服务之实、解群众之难

——亳州市“四级联动”,创新开展安置房上门办证

一、工作背景

2023年以来,亳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深化“一改两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全面提升工作效能,认真学习贯彻党中央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有关工作要求,联合市数据局、市税务局、谯城区人民政府等多个部门深入谯城区桑园社区郑店子社区、城郊社区临漳家园等拆迁还原安置小区调查研究安置房办证过程中“手续繁”“部门多”“跑多次”问题,深入剖析问题原因,找出问题症结,开发线上服务平台,改造事项办理流程,推进市、区、街道、社区四级部门联合“上门服务”,实现还原安置房办证“一站式”服务。

二、主要做法

(一)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联合市数据局、市税务局赴桑园社区郑店子安置小区进行调研,深入了解群众办理安置房所需的办事材料、归属部门及后续审批办理流程。群众办理安置房不动产权证,需跑4次到4个部门,并提供不动产权证、税费缴纳凭证、拆迁还原协议、安置证明、房屋差价结算单等10项材料才能办理不动产权证。

(二)组建专班建立机制。厘清办事堵点,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税务局、谯城区拆迁办、街道办事处、社区便民服务站、魏武国控等部门成立工作专班,印发《创新开展安置房“上门办证”工作实施方案》,建立单位协同办理机制,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以安置房小区党群服务中心为主阵地,专班成员单位集中入驻提供“一站式”服务,根据职责分工出具不动产权证、安置证明、房屋差价结算单等材料,办事群众仅需提供拆迁还原协议和身份证明相关材料,其他材料均由部门出具,群众无需提供。

(三)开发平台改造流程。依托安徽政务服务网亳州分厅,开发“安置房转移登记”线上办事平台,利用大数据、电子证照等信息化手段,推动多部门多层级联办,将不动产权证书、身份证明、户口本、结婚证、税费缴纳凭证等材料全部通过电子证照获取,仅需到社区1次即可办成,彻底将安置房办证由“多地多窗多次”转变为“一地一窗一次”。

(四)主动作为上门服务。建立主动上门服务机制,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依托安置房所属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现场办公”,街道办事处、项目建设单位现场为安置户开具“安置证明”“差补价”增值税发票等资料,数据资源部门提供线上帮办代办服务,不动产登记部门现场受理不动产登记申请,为安置房办证提供“一站式”服务。

三、工作成效

自2023年3月份开展“安置房上门办证”工作以来,各单位安排精兵强将、通力合作,实现安置房办证“一站式”办结,还原房办证涉及的拆迁安置、建设单位开票、网办服务、税务核税缴税、不动产登记受理等相关材料,安置还原户无需分别到相关单位调取,即可由“安置房上门办证”工作组在30分钟内“一次性办结”,极大地方便了办事群众,受到广大安置户的好评。截至目前,共办理安置房不动产权证6452件。

案例7

建立健全“六机制”高效便民“跨省通办”

一、工作背景

2023年,亳州市交通运输局把做好道路运输便民政务服务“跨省通办”作为深化“一改两为”的具体实践、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着力推动道路运输便民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工作提质增效,实现道路运输车辆和驾驶员从业资格证等10项高频事项异地网上办理,让运输企业和驾驶员真正享受到“往返上千里,网办十分钟”的便捷实惠。

二、主要做法

一是调度机制,确保落实落细。市交通运输局建立“跨省通办”专项调度平台,由分管副局长牵头,市运管中心组织协调业务指导,局务会每周听取上周办件统计汇报;县、区交通运输部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分管负责人亲自抓,运管中心政务服务窗口负责人具体抓,层层压实工作责任,不断充实一线力量,使“跨省通办”工作落实落细。

二是宣传教育机制,确保应知尽知。交通运输部门在各政务服务窗口、运输站场、物流园区、“司机之家”等场所广泛宣传“跨省通办”政策,通过手机短信群发等多种方式告知驾驶员办理渠道、办理流程,将政策宣传到道路运输企业,督促企业通过微信群、手机短信等方式宣传到每一位驾驶员;各政务服务窗口工作人员主动向办理业务的企业人员和驾驶员进行宣传。同时,各执法大队结合日常执法检查,督促运输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向驾驶员宣传“跨省通办”五个全国统一入口等办理渠道,确保宣传工作全覆盖。

三是帮扶代办机制,确保会办快办。交通运输部门不断增加“跨省通办”工作力量,在各政务服务窗口设立“跨省通办”专席,开展“教办、代办、帮办”工作,指导驾驶员通过网上办理,有效解决驾驶员“不会网上办”的难题,并起到教会一个带动一群的效果。同时,指导督促普通货运企业注册“跨省通办”账号,网上申请办理普通货运车辆年度审验等相关业务,切实提高运输企业和驾驶员的满意度。

四是限期办理机制,确保一次办结。交通运输部门认真梳理本地“跨省通办”网上办理情况,紧密关注办结率和办理成功率,督促各政务服务窗口及时受理、限时办结网上办件,同时对上传资料不全、不清晰或缺项等情况一次性告知所需补交材料,严禁无正当理由退回“跨省通办”网上办件申请,有效提高“跨省通办”办理成功率。

五是督查通报机制,确保优化提升。交通运输部门定期开展专项督查,对宣传推广、业务办理、代办服务、运输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办理效果等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及时发现、整改存在问题。市运管中心结合省交通运输厅通报,定期汇总统计各县区“跨省通办”业务办理情况,市交通运输局根据通报情况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针对性指导。

六是投入保障机制,确保有力有效。交通运输部门统一印制了宣传资料,制作了新媒体宣传材料,加大“跨省通办”宣传培训、督查学习等经费投入;在机构改革人员调整、新进人员安排等方面优先保障窗口业务人员需求,努力改善“跨省通办”业务办理条件。

三、工作成效

亳州市交通运输各政务服务窗口共同努力,锚定评价指标,改变工作作风,提升办件质量,“跨省通办”工作综合案例全省第一。全年,总申请量124148件(约占全省的22%),线上线下办理比率152%,办结率和办理成功率均为100%,在全省交通民生实事工作推进会上作典型发言。

案例8

金融活水“贷”动肉牛产业“牛”起来

一、工作背景

2023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的意见》,并配套出台了《安徽省支持肉牛产业发展10条政策》,为全省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指明了工作方向。亳州市在全省率先开展“秸秆变肉”工程,出台《亳州市“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实施方案(2023—2030年)》,将设立基金、融资担保、保险补贴和贷款贴息等金融领域相关工作列入加大政策支持范畴,为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市地方金融监管局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秸秆变肉”工作部署要求,围绕肉牛振兴计划,引导全市金融机构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持续加大金融要素保障力度,为肉牛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助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二、主要做法

(一)全方位落实金融服务。全市设立总规模10亿元的肉牛产业发展基金,支持育肥牛、基础母牛、种公牛股权投资及牛肉全产业发展;鼓励保险机构开展肉牛政策性保险,推动设立肉牛特色农产品保险,提高农户投保意愿,每头牛最高保险保额为15000元,保费500元/头,财政贴息80%、养殖场(户)自缴20%;鼓励银行机构开展“活体贷”业务,每头牛可贷款金额提高至保险额度的90%,对贷款养殖肉牛的,财政给予50%贷款贴息;实施“政银担保”联动支持肉牛产业发展,将符合条件的“活体贷”纳入新型政银担风险分担模式。

(二)全周期创新金融产品。2023年11月,下发《亳州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目标评价办法》,设“优秀”“良好”2个等次,对银行机构金融创新进行专项评价,并鼓励引导银行机构推广“活体贷”业务,在银行业金融机构评价时予以加分,最大限度鼓励银行机构创新产品,加大对肉牛产业发展支持。常态化组织开展银企对接活动,面对面了解不同成长阶段、不同规模肉牛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融资诉求,银行机构现场对接、答疑解惑,在帮助企业制定完善融资方案的同时,推动银行机构创新特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及时解决融资问题。

(三)全覆盖推动信贷投放。2023年以来,市地方金融监管局推深做实金融“五进”融资服务走访工作,组织5377名宣导员,深入乡村、园区等大力宣传肉牛养殖政策,全面摸排肉牛养殖户融资需求。下发《关于强化肉牛养殖主体融资对接加快推广牛类“活体贷”业务的通知》,引导各县区及银行机构对照年出栏50头以上的肉牛规模养殖户,全面对接、重点支持,综合运用保险增信、融资担保、风险补偿、贷款贴息等政策,优先满足贷款需求,力争融资需求全覆盖。

三、工作成效

2023年以来,市地方金融监管局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关于“秸秆变肉”工作部署要求,通过全方位金融服务、全周期金融产品、全覆盖信贷投放,金融活水源源不断精准滴灌肉牛产业,为亳州市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2023年全市金融机构共创新开发52款金融产品,其中肉牛产业发展专属产品5款,截至2023年末,全市牛类产业贷款余额18.59亿元,规模居全省第1位,较2022年增加11.38亿元,增幅达157.84%,其中牛类“活体贷”余额3.77亿元,规模居全省第2位,较2022年增加3.68亿元。

案例9

涡阳县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企业“早开工、快达产”

一、工作背景

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提升企业群众办事便利度,有效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解决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手续多、办事难、耗时长等问题,涡阳县创新应用“全程代办”“预验即试产”“三个一”联合验收等改革举措,县域工业项目从拿地到投产可提前约12个月。

二、主要做法

(一)环节更简、办理时限更短。将带方案出让土地的工业项目立项用地规划许可、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建筑工程施工许可3个审批阶段合并为1个审批阶段;全流程办理时间由原来的60个工作日,优化为现在的25个工作日。结合“拿地即开工”政策,企业一次性缴清土地出让金和相关税费的,可同步申办获得不动产权证,实现1个工作日内“四证齐发”。

(二)服务更优、事项清单更明。建立专业、专职、高效的帮办代办队伍,对项目实行“一对一”“店小二”式全程帮办代办服务。推行“用地清单制”“双清单”“一单五清”等制度,在土地出让前,各审批部门配合,根据项目性质,提前生成《项目审批事项清单》《项目策划问题清单》等项目清单,让项目单位提前了解需要办理事项及问题清单,确保清单之外无审批。

(三)投产更快、项目验收更省时。针对工业厂房项目,突破“先竣工验收后投入生产”传统模式,实行“预验即试产”。对工业厂房项目实行分栋、分层验收,通过预验收后,允许企业进行试生产,以“材料审查承诺+容缺制”的方式,可将项目验收审查清单内容减少40%,办理时限缩减60%。平均投产时间提前约4个月;通过创新工业项目竣工联合验收一个标准、一套人马、一次办结“三个一”工作机制,向社会公开验收标准和要点,实现工业项目竣工联合验收规范化、标准化、透明化,一个标准验到底。

三、工作成效

涡阳县自实施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以来,通过不断学习上级文件精神,严格落实省市改革政策,2023年共有5个项目实现了“交地即发证”“拿地即开工”;已免费为150余家市场主体提供900余次代办服务;8个工业项目通过“三个一”方式实现一次性验收通过。对比传统验收方式,每个项目竣工验收时间节省2—3个月。

案例10

谯城区以“营商”来“赢商”,

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聚能

一、工作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千方百计把市场主体保护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推动企业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更大发展,为经济发展积蓄基本力量”。为进一步解决民间投资增速不快、招商引资成效不高、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谯城区持续深化“一改两为”,把改进工作作风、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提升综合竞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先手棋”,在巩固以往工作成效的基础上,以“政企畅聊早餐会”“政企微信群”“政企产业坛”“涉企作风整治”四大平台为抓手,先行先试、聚力推进,以“营商”来“赢商”,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聚能。

二、主要做法

一是召开“天天不打烊”的政企早餐会。坚持把企业家当家人、把企业的事当家事,常态化开展政企早餐会,每月提前公布日程,区四大班子成员每周一到周五“轮流坐庄”,随时接受预约。坚持让企业家坐“C位”,每天邀请10余家企业参加,面对面和企业沟通交流,现场问需于企、问计于企,会后及时督办、适时回访,为企业解决土地、资金、用工等方面的问题,真正让企业家“带着问题来,捧着答案回”,感受到高质高效、精准精细的“店小二”式服务。

二是组建“时时不下线”的政企微信群。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主动领衔”,分行业、产业组建9个政企微信群,累计吸纳企业1668家。各微信群领衔单位主动发布政策、解疑释惑、收集诉求、解决问题,24小时“在线”为企业提供“扁平化”“短平快”“零距离”服务。针对企业反映问题,形成半小时受理、一小时交办、24小时办结、一天内回访的闭环办理机制,做到第一时间受理、第一时间办理、第一时间回复、第一时间回访,真正实现“企业吹哨、部门报到”,在政企之间架起一座高效沟通的“连心桥”,形成政企双向奔赴、相互成就的良性互动。

三是设立“年年不散场”的政企产业坛。按照药业、农业、白酒、花茶等主导产业,邀请产业链大、中、小、微企业和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等,举办系列产业发展论坛,分析产业发展形势、梳理产业支持政策、谋划产业重点项目、议定产业发展年度核心任务,为产业发展壮大提供精准化、专业化服务和支撑。针对产业发展论坛上议定的重点任务,建立工作台账、年中查账督办、年底对账销号,形成工作闭环,确保对企业反映问题“应办尽办”,对企业遇到的困难“应帮尽帮”,助企纾困政策让企业“应享尽享”,为产业发展增添新的发力点、寻求新的突破点、挖掘新的增长点。

四是开展“永远不停步”的涉企作风整治。围绕政务服务、执法监管等17个方面监督重点,针对服务企业全流程,开展企业身边不正之风专项整治。通过“面对面”调研、“背靠背”调查等方式,第一时间掌握第一手资料,深入广泛收集企业反映强烈、困扰发展的突出问题。对发现问题实行台账化管理,建立受理、督办、反馈工作闭环机制,全程督办、对账销号。实行跟踪式回访反馈,结合问题台账办理数量、办结时效、满意度等指标,进行督查暗访,对办理进度缓慢、履职不到位的及时约谈提醒,督促整改落实。

三、工作成效

一是营商环境持续优化。2023年,共举办政企早餐会214场,邀请企业1725家,收集解决土地、资金、用工等方面问题1813个;通过政企微信群发布惠企政策14946条,收集解决问题853个;先后召开药业产业坛、农业产业坛、花茶产业坛等政企产业坛4场,交办任务41项;开展企业身边不正之风专项整治,走访企业297家次,收集问题214件,已解决205件。召开“金融超市”专题对接会21场,为3379家市场主体解决融资需求3.36亿元。全区营商环境总体明显优化,企业获得感、认可度、满意度不断增强。营商环境考核连续五个季度居全市前列,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获评“全国投资竞争力百强区”。

二是惠企政策持续发力。发挥大数据汇集和“互联网+政务服务”优势,全面推行“免申即享”,将惠企政策主动兑现给企业,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2023年,全区梳理实施重大新兴产业类、制造业类、知识产权类、服务业类等各类惠企政策347项,出台政策文件23个,累计兑付资金18495.9116万元,惠及企业268家。出台“六福盈门”政策,聚焦企业职工,帮其“买房子”“购车子”“教孩子”,2023年,已分配房票42张、配额新能源车补158辆、提供优质学位29个,累计补贴1000万元;聚焦企业自身,给其“送票子”“增位子”“挂牌子”,提供生产要素补贴、亩均英雄贷、税信通额度等2.63亿元,开展技能培训26530人、开发岗位1029个、发放用工补贴1207.05万元,推荐12人获省级荣誉称号、18家企业受到表彰。

三是审批效率持续提升。扎实推进“放管服”改革,实现区级540个政务服务事项“一键申报”“智能申报”。全面推行并联审批、“承诺制+容缺审批”“3506”审批制度改革,实施“带规划设计方案+标准地”出让,为工业项目快速落地提供制度性保障,实现工程审批“四证”齐发,用审批的“减法”换来发展的“加法”。在项目竣工验收阶段,试行“预验即试产”服务模式,把厂区多栋厂房竣工验收的“空档期”变成项目的“试产期”,行政审批效率极大提高。2023年5月23日,亳州市首例“预验即试产”项目在谯城经开区实现,“预验即试产”服务模式为该企业压缩大量验收时间,比原计划投产时间提前了近一年,预计增加产值8000万元。

相关文章:

免费开通产品体验功能,在线试用3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