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量资讯 定时更新

为您提供最前沿、最专业的行业技术资讯和技术分析。

政务新媒体呈现多元化发展格局

发布时间:2014-04-25 09:52:56来源:中国税务报 浏览次数:8263

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不断涌现,政府与公众的关系也正在发生着改变,我国政务网站正由单一资讯提供功能的“内容导向”平台,向具有网上业务受理与办事功能的智能化“电子政务导向”平台发展。

新媒体是近年来兴起的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会化新兴媒体形态。随着微博、微信、客户端,以及网络电台、微视频这些新媒体的不断涌现,政府与公众、传统媒体与受众的关系也正在发生着改变。承担着政务信息传送等功能的政务新媒体,正面临着多样化发展格局。

政府网站向智能化政务平台发展

尽管目前IT业界和传播学界有关人士认为,政府网站是web1.0时代的产物,多数功能侧重于“我说你听”类的静态信息发布,其互动效果不如近年来兴起的微博平台。但实际上,近年来政府部门践行网上群众路线,也在与时俱进地对政务网站的功能进行着不断的改善和提升。

目前,政府门户网站仍是政府部门政务公开、对外提供系统信息检索与数据查询等综合服务的“总平台”,也是信息化时代政府提供政务信息和电子政务服务的窗口。从当前政府“网络问政”的普遍性实践应用来看,我国政府网站正处于转型期:正由单一资讯提供功能的“内容导向”平台,向具有网上业务受理与办事功能的智能化“电子政务导向”平台发展。

政务微博进入精耕细作阶段

经历3年多的快速发展,国内政务微博在加强政务信息公开、增进政民对话交流,以及处理突发事件、澄清不实传言和舆论引导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传播功能,取得了积极的社会效益。

2013年10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见》,这是我国政府第一次以文件的方式,将“政务微博”正式确立为继政府网站、政府新闻发布会及新闻发言人制度之后的第三大官方权威信息发布途径。

政务微信谨慎前行

从2012年8月腾讯推出微信公众平台至今,政务微信的发展路径可谓跌宕起伏。在2013年8月微信升级为5.0版之前,一些政府部门建立的微信公众平台在应急管理、舆论引导、社会组织动员等方面发挥了突出的作用。据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不完全统计,全国政务微信数量目前已接近6000个,仅今年第一季度增量就已达到了去年全年增量。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2013年底的专项调查结果显示,政务微信对自身平台功能的定位从高到低依次为:“行业知识与政策法规的普及宣传”17.41%;“政务信息公开与及时权威发布”16.94%;“主动听取民意,积极接受监督”14.79%;“热点事件解读,及时引导舆论”12.14%;“回应社会关切,强化互信机制”10.72%。而能够体现政务微信“服务号”功能的“微信平台数据查询办事功能”恰恰在功能排名中居后,仅占比10.34%。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微信平台的功能和运行规则仍处在调整期,其规则和功能存在不稳定、不确定性,因此政府部门在考虑开通和运营政务微信时要充分认识到其中的风险。政务微信的功能和应用未来正面临着适应性调整和策略转型。

政务APP悄然兴起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无线高速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以及智能手机日渐普及,中国手机网民正在迅猛增长,新媒体的应用逐渐趋向移动化。与此同时,基于独立业务流具有小、快、多特点的移动电子政务,正成为电子政务的发展新趋势。政务APP的悄然兴起,在用户手机上开始形成独特的政府移动政务服务模式,呈现出行业化、专业化、简洁便捷化等特点。不过,政务APP的发展目前由于行业限制、专业性精准目标受众少、地域性局限等因素,用户量和发展规模仍然相对较小。

谋定而后动,按需选择新媒体

当前,受益于移动互联网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政务新媒体平台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元化组合的发展格局。除了政府网站、政务微博、政务微信和政务APP客户端等新媒体,一些政务机构也正在“试水”应用其他类型的新媒体公众平台。目前,因为平台用户量较少的原因,这些政务新媒体尚未形成主流。从近年来政务新媒体的多样化发展路径可以看出,政务新媒体已不是某一个政务单位的“个体”概念,而是政府部门追求高效率政务工作的“群体”行为。因此,对政务机构而言,在选择新媒体平台时,既要顺势而为,也要谋定而后动,在加强媒介研究的基础上客观冷静的分析和研究自身需求,评估自身职能与新媒体功能的适配性,以便更好地发挥新媒体平台的作用。

免费开通产品体验功能,在线试用30天!